巴肯寺Bakheng,建於9世紀末(西元907年落成),是吳哥窟城裡的第一座都城的國廟,除了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也是旅遊書上記載看落日的好地方,

巴肯寺是一座階梯方形平台的金字塔建築,四周有附屬的聖殿塔樓環繞,供奉的主神與寺廟都稱為耶輪陀羅史跋羅,意為「享有榮譽的王者」,

巴肯山高約67公尺,山下有一條護城河環繞,山麓下東、南、北〈獨缺西塔門來不及興建〉三方有三座以磚塊和磚紅壤建成的塔門,目前皆已毀壞,但有些基礎仍有跡可循,巴肯寺雄踞山頂,當初也是以須彌山概念而建廟,先剷除大量土方整平山頂,在中央形成一座石造金字塔,然後才開始鑿出各層平台,形成一座階梯金字塔,這13公尺高的金字塔,係由7層平台所組成,象徵著印度教裡的七重天,各平台皆由數座小塔樓對稱排列組成,一共有108座塔樓加1,這個1就是指主塔樓,而根據印度教與佛教的宇宙發生論,「108」可是各神聖的數字!

巴肯寺這108座塔的分佈為:最低層的平台上過去曾有44座塔,而中間的5層平台上分別各有12座小塔,這12座小塔據推測與12生肖相關,最上層平台除了中央的神龕塔之外另有4座塔,而這108座塔象徵著眾神所居住的須彌山,據研究108這個數字,也與古代高棉的曆法相關,因為高棉古代曆法區分一年為4個時節,而每一時節有27天,此外,由於當時建造者的巧思,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觀賞,也只能看見其中的33座塔,而33(32+主塔)也象徵著古代印度教的主神明數目!

16世紀高棉人企圖以這五座塔樓的砂岩塊來建造一尊大型坐佛,所以目前廟頂塔樓只剩中央塔的骨架及一些殘留下來的廢墟,其中在中央塔樓門板還可見的雕工細緻的蒂娃坦女神雕像,站在山頂除了可眺望東南方的吳哥寺另外還能看見南方的洞里薩湖。【以上部份資料來自吳哥窟深度旅遊聖經】

 

巴肯山落日是我們來到吳哥窟的第一個正式行程,這個需要幸運之神眷顧的美麗落日也讓我們接續下來的吳哥行程有了許多美好回憶與期待,

 

每到落日時刻,巴肯山下的道路二旁及停車場就會聚集大批遊覽車和TUKTUK,

巴肯寺亦屬吳哥城內,想上山還是得先通過入口處的Pass檢查哨,

若想要參訪巴肯寺你可選擇由東面山麓下的舊有大象步道順坡而上,不過沿途都是尿騷味XD.....

或者你也可以搭乘刺激的大象上山,

這山坡上的大陡梯就是以前上山的唯一道路,很慶幸現在我們有平穩的緩坡可一路輕鬆上山,

來到吳哥,每天都可以看見閃耀的金黃光芒,

大約15分鐘路程就可抵達山頂,此時,夕陽在巴肯寺刷上了淡淡的金,而西面的各層塔樓都已經擠滿人潮,

大多遊客都選擇從北面階梯以五體投地方式爬上,而我們第一次體驗,說實在還真是嚇壞了!一來要擔心階梯上的土石會讓人腳滑,二來又要擔心上頭的人會不會腳滑一溜煙的像打保齡球般的全倒!

照片上看來似乎簡單,但是要真的體驗過才能理解爲何去過吳哥都會鐵腿回家呢!

不過,若想一股作氣攻上陡梯,可以和我們一樣從北面階梯右側的蜿蜒小徑爬上,

依據書上說明當初建造巴肯寺的設計師,為了利用視覺錯覺來增加高度,所以平台高度逐層遞減,護持4座階梯的石獅尺寸也跟著縮減,

每一階至少都有我的小腿高,爬來真的很累人,看看這些高大的外國仔都還能輕鬆上階,頓時真的覺得我的身形很吃虧XD....

巴肯寺的中央主殿損壞情形頗為嚴重,神殿的門在各個方向均有開口,原先主殿供奉的是Linga,但保存的不是很完整,

黃色熱汽球此時隱約出現在吳哥叢林的上方,超顯目,

到處都是滿滿滿滿的人潮,

拍夕陽真的不難,難的是在於你得把握夕陽西下前的一分一秒站到好位子,我這矮子到哪都會被這些高大的阿都仔擋住視線XD.....

換各位子還是一樣XD....

所幸有人耐不住性子離開了,和老公趕緊向前站定位子,等待這最令人興奮及期待的時刻,

這是我們第一次這麼貼近落日,在一望無際、平靜得宛如時間凍結的吳哥叢林,飽滿渾圓的橙色太陽,靜悄悄地緩慢地滑落著,太陽越接近地平線下沈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在眾人的注視之下,這完美的落日,無聲無息地浸入天際線那頭的地平線下,這天巴肯山上的落日,沒有壯烈激昂的火燒雲,整個過程是那麼地寧靜,那麼地優雅,在四周此起彼落的快門聲中,在落日滑下地平線的那一瞬間,我聽到了人們掌聲和喟嘆,

這15分鐘的精采表演,剪輯如下,

被夕陽染得熾紅的天空逐漸暗去,人們收起相機,期待明天更精采的演出!

〈天色昏暗下山記的攜帶手電筒!〉

而另一頭,華燈初上的暹粒城,夜晚縱情的酒吧街頭,人們正準備在熱鬧的巷弄間,恣情歡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i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