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9月的某天下午,再度踩上愉快的腳踏板,坐上小紅尋找熟悉的鄉間小道騎往觀音亭自行車道,這天又頑皮的彎進陌生的巷道內,轉個彎又看見熟悉的重光社區碼頭,騎著單車想到岸邊拍拍美麗的潮間帶,

車才剛停下,後頭一位阿伯往前走去,遮住我的視線,一邊講著電話,一邊走往碼頭盡頭,而且未拿電話的那隻手還忙碌的摳著股溝,根本沒把我看在眼裡阿!特地跑來這講電話,直覺有鬼!

掃興地決定回頭繼續騎往觀音亭,突然看見路邊貨車旁有人好像正在準備要下海工作,帶著好奇心又湊了過去,呵呵 ,不好意思拍到不該拍的,所以稍微遮一下,

他說他正準備要下海去潮間帶抱墩,問我有沒有興趣隨行,考慮了一下,因為在毫無預警情況下,身上沒有任何裝備,該如何下海?大約考慮了5秒鐘,來澎湖這麼久了,還沒抱過敦耶!怎說當然要跟囉!

於是蹲下加入他的行列,同樣來自台灣的他,也沒抱過墩,只因為前一天看見海邊婆婆抱墩後,今天下午趁空檔衝去五金行隨意購買需要的材料,自行組裝,

網具非常簡陋,二片不平整的硬式網片、二根竹竿和一些塑膠綁繩,就不學自通的學起人家抱墩,

因為網片是隨意拿取,所以不平整,也不夠大,中間接合的地方只好使用鋼絲做串連,

我們二人攜手合力完成超簡陋抱墩器材,超級不及格,

網具準備好了,那我身上的配備呢?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當然是穿著我的牛仔褲和converse直接下海去,

接下來的圖片因為天色暗再加上海風強勁,大多是模糊不清,大家會看的辛苦點,請見諒!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項目,墩就像是縮小版的石滬,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這就叫做墩。

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項活動就叫做抱墩。

此時的潮水已經接近退潮的最高潮,所以走上潮間帶海水高度大約在小腿肚的位置,很安全,此時也是抱墩的好時機,

今年9月初,東北季風提前報到,強勁的海風吹的讓人幾乎寸步難行,抱墩工作也就格外吃力,長期吹著海風真的會讓人偏頭痛,還是得像潮間帶上遇見的第一個人那樣帶著毛帽才行,

走了大約15分鐘,走到第一個突起的潮間帶,露出我那已經溼透的牛仔褲和converse,笨重的褲子和鞋子讓我走起來特別吃力,

此時我們離岸邊好遠,得回頭記好岸邊我們出發的那間大廟的位置,回程天黑時才不會在潮間帶上迷了路,

目的地還沒到,繼續往前走,

突然他蹲下,因為他說大石縫底下說不定也會有魚貨,抱墩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以及少數老鼠斑,

他帶著棉手套摸阿摸的,沒有,我想在他搬開石頭的那瞬間魚群早散了吧!

接著我們繼續往前走,發現了第一個石墩,

先清理石墩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以我們自製的網具圍補漁獲,將網具完全將石墩封住僅留頂面開口,確實防止魚獲遁逃,接著除去週遭之阻石,網具口得朝著逆流方向,一面搬移石塊,一面得趕魚集中;

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自外而內拆,墩愈拆愈小,網具也得跟著縮小,在石墩搬盡時以雙手緊握網具的兩旁木桿合住網口起網,結果菜鳥出馬,當然是空空如也!

之後我們又試了2個石墩,結果還是失敗了!

其實到了6月過後石班慢慢長大,會往較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今天我們抱墩的地點還算近海當然沒有漁獲,而且今天海象不好,多少都會有影響,

最後再度把石墩架起,決定明天準備好網具再來挑戰一次,這過程就是所謂的「撿敦」,

此時海風愈來愈強,天色也愈來愈暗,已經快看不清回程的海道,有點擔心,望著遙遠的大廟,踩著急速的步伐趕緊回岸上去,

快到岸時,隨手拿起相機拍往燈火通明的跨海大橋,結果也跟今天的漁獲一樣空空如也,太遙遠只剩圖中的點點星光。

上岸後,爲了彌補今天的缺憾,二人承諾了隔天的約定後,返家清洗那不僅溼透而且塞滿海砂的converse,

今天在潮間帶遇見的這位老兄,非常有學問,抱墩期間從他那學到不少知識,漁港新鮮活跳跳小管跳舞的幸福滋味裡的小管相關知識,就是他幫我解答的,所以希望明天能再從他那裡多挖點知識!

(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i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