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維塔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標,有「建築之寶」的美譽,除了有著豐富的建築特色外,也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與辭世後長眠之所。教堂歷經3次擴建,西元929年的聖溫塞斯拉斯圓形教堂,在西元1060年時擴建為長方形教堂,西元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造目前的哥德式建築,卻一直到西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
SUSAN正用他那標準卻又吃力的中文像我們解說歷史,聽著聽著心臟都快跟著他解說的換氣節奏跳出來了,中文發音對於外國人來說還是太困難了,總會莫名的大口換氣,幾乎大家都在放空....
進入第二庭園映入眼簾的就是聖維特教堂(Katedrála sv. Vita),豪華的哥德式建築,細緻的雕飾,高聳入天的尖塔,還未走入教堂內部,就已被深深吸引。
經歷了700年建造而成的聖維塔大教堂,設計上是哥德式和古羅馬式建築風格的混合結晶。
教堂裡美麗的花窗,多是描述聖經裡的故事教堂內部四周環繞許多小祭室;每個小祭室有各自供奉的聖像,也因此有不同的色調及風格。
由布拉格著名畫家慕夏(Mucha)所製繪的彩繪玻璃窗是堂內代表之作,玻璃窗直接以顏料繪畫在玻璃上,因此線條圓潤,有別於同類作品。內容都是聖經故事,色彩斑斕奪目,筆觸獨特,流露出慕夏獨有的浪漫風格,
藝術彩繪之窗,艷陽透射的光源,令它更加神聖。
從窗外灑落的陽光,倒映在雕刻石牆上的光影,將氣氛撫弄得迷離游移,
教堂內典雅寬廣,多以彩色玻璃窗與拱廊為建築基底及營造氣氛,
哥德式拱廊向上挑高,營造崇高的視覺效果,
金璧輝煌的哥德式金塔聖禮祭壇,
聖殿內側裡聖約翰之墓是1930年時由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運用20噸銀打造,並裝飾以眾多浮雕木刻的華麗之墓,幕上低垂厚重的暗紅色布幔,裡頭裝飾著聖約翰的墳墓,據說他的聖骨迄今仍未腐爛,經過此地我選擇以快速通關方式前進,怕怕...(惡人總沒膽)。
從迴廊側邊探入,彷彿回溯到中古時代,歷代名人正在神聖教堂裡參與王室加冕儀式,
參觀完聖維特教堂,領隊要我們挑戰聖維特教堂鐘塔,鐘塔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塔樓入口處有個告示說明這塔樓有287階,內容一副警告意味十足的樣子,令人不禁想冒冷汗,硬頭皮登高去。
塔樓階梯不陡,但卻是螺旋向上的,若想不費力登高,還是得一股作氣直衝而上,不過時常得和體積龐大的老外擦身而過,才爬到塔樓一半高度,就開始冒汗而且有種頭暈想吐的感覺,因為登高時的感覺像頭定點在旋轉一樣,塔樓的雕花鐵窗外正好可以看見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線條流暢的飛扶壁,
超累=__=|||, 塔樓頂端休憩室有城堡區的各區分布解說圖,也可讓你登高後比對各區的地理相對位置,
人潮擠滿塔樓頂端,趁著空檔補上一張合影,背後優雅對稱的尖塔彷彿直上雲霄,
沒有柵欄遮蔽的華麗、繁複、高難度的石雕尖塔,
從塔樓上俯瞰城堡區的第三庭園,可見庭園中佇立的尖石碑,
攀爬教堂高塔裏287級樓梯,登高瞭望整個布拉格城,到達塔頂時,令人屏息的百塔美景,令人感到真的值回票價,無奈清晨的霧氣未散,迷濛中的查理士橋隱約可見。
尖塔、尖拱頂與飛浮壁,是哥德式教堂外觀的三大特色,但是因為歷經建築年代過久,聖維特教堂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藝復興等風格,塔樓上必拍的綠公雞,知名度似乎和查理士橋不分上下。
高聳精緻的塔樓另一頭,也有綠公雞,
聖維特大教堂原大門上的繁複的雕刻,原本教堂的大門是下圖這朝南方向的金色大門,門上有查理大帝與4位主要建築師的半身浮雕,現在已經封閉,想進入教堂,還是必須由我們進入的那扇西側門進入才行,
這座由阿拉斯提馬修(Matthias of Arras)與彼得巴勒(Peter Parler)兩位大建築師經手設計的大教堂,瘦高的骨架,高高的尖塔、頂部成尖形的拱門以及佈滿繁複雕刻的牆面;為了保持高窕的身材,牆壁不能太厚,於是出現大片大片的玻璃窗,又由於個子高、窗戶大、牆壁薄,主體建築支撐的力量有限,於是在牆壁外側發展出扶壁(buttress)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以加強橫向支撐的力量。
飛扶壁是由於哥德式教堂有巨大的窗及尖頂肋骨交錯拱頂﹝pointed cross rib vault﹞的技術,因為拱帆的重量會被疏導到拱肋上,然後再傳到四個支撐重量的柱子上。但是,只有尖頂肋骨交錯拱頂,建築還是不夠平穩,因為它是彎角頗大的弓形,垂直度又高,所以會產生強大的側推力,這時就需要加上飛扶壁的建築結構可以減輕牆面壓力的負擔。
這就是巍峨、華麗與威嚴氣勢的聖維特教堂。
(續...)